教材处举办“卓越•赋能教材建设计划”第八至十三期系列活动

作者: 时间:2025-08-27

818日至20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材处主办、外语研究与教学出版社协办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卓越赋能教材建设计划系列活动(第8-13期)“2025年高等学校多语种教师教材编写能力提升研修班在线上顺利举行。研修班特邀我校孙有中教授、张莲教授、黄玫教授、杨莉芳副教授、李婧副教授及外研社资深编辑王媛主讲,通过专题报告、案例分析等形式,深入探讨外语教材编写的核心议题,旨在全面提升各语种教师的教材编写能力。

理论实践结合,构建中国特色外语教材体系

系列活动的首场讲座由孙有中教授主讲,题为《外语类教材的编写原则与理念》。孙有中教授从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两个纬度展开论述,阐述了原创教材在服务国家教育战略、培养高端外语人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重点探讨了中国特色外语教材体系的构建路径。他强调,教材编写需注重文化自觉与跨文化视角的平衡,力求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中国文化特色与国际化视野的有机融合。

实践经验分享,解读教材编写与创新

黄玫教授与李婧副教授分别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分享了教材编写过程中的宝贵经验。黄玫教授以《大学俄语(东方新版第2版)》为具体案例,详细阐述了在教材修订过程中,如何优化跨文化能力培养、完善练习体系设计,进而实现教材内容的传承与创新。李婧副教授以《新经典德语》教材为切入点,系统介绍了教材的开发背景、设计理念,并重点分享了如何将产出导向法(POA)理论融入教材编写,以此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两场编写案例分享为多语种教材的编写实践提供了可借鉴的优秀范例。

教材评价创新,推动编写能力提升

张莲教授为参会教师带来《外语类教材编写能力提升:基于评价的反思与创新》讲座。讲座聚焦外语教材评价标准的构建与应用,系统阐述了教材编写过程中需满足的学术性与实践性要求。张莲提出,教材评价不仅是质量把控的关键环节,更是引导教材创新、推动编写者开展实践反思的重要动力。她倡导通过评价标准研究与编写实践的协同推进,助力外语教材从经验型编写向循证型研发转型。

数字技术赋能,探索教材新形态

杨莉芳副教授围绕新时代外语人才培养的多元能力目标,探讨了如何通过新形态教材实现教学目标。她以《新未来大学英语》教材为例,分析了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的创新方法,并展示了数字技术在教材开发中的赋能作用。外研社资深编辑王媛从出版行业的视角出发,解读了当前数字教材的出版政策,分享了外语数字教材的建设现状、形态分类及出版流程,为参会教师提供了实践指导。


本期研修班共吸引了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各院系,以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辽宁大学、延边大学、德州学院等全国多所高校的五十余位教师线上参与。活动通过搭建高规格、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为外语教材编写者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经验的双重支持,对提升外语教材编写整体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外语学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